今天给大家安排!高考地理6大知识点+常考45个易错易混点,都给你准备好了,来学!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
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判读锋面气旋的四大思路1.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2.确定气旋前后方向: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3.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遇到来自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4.判断雨区位置: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三个突破口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四大技巧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
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2)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降水量大,则雪线高度低。如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米;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米。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米,北坡雪线)地貌: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雪线较高,缓坡则相反。
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要素(包含气温、降水量等因素)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光照侧重于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热量侧重于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纬度位置,一般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纬度越高,热量越少。光照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多,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不足,是我国夏季气温较低的地方,因为该地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也弱。光照弱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少,如四川盆地光照弱,但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热量充足。
二者都是太阳能量的释放方式,但表现形式不同;太阳辐射是源源不断进行的,而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太阳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地球产生影响,其中,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促进地表环境的形成;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正常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干扰、破坏。
区时是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如北京时间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116°的地方时,而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东经120°的地方时。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有无数个。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等(若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光照、热量、降水、气温等方面去考虑);气候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
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 ℃ 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它反映一地气候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而气温是一地大气温度的反映。
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均温与最冷月均温的差值,半岛bd体育气温年较差越大,表明气候的大陆性越强。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储存。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引起的,常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导致海陆之间气压中心发生季节变化,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相反的现象。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会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会形成季风气候。
季风区指夏季风影响到的区域,而不是冬季风影响到的区域。非季风区指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区域。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
东亚的东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就北半球而言,相对于二分日,气压带、风带夏至日位置偏北,冬至日位置偏南。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锋前是被迫抬升的暖气团;暖锋是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锋前是被迫后退的冷气团。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总是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降水也主要发生在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符号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在水平气压场中,锋面一般形成于低压中心(气旋)周围,而不会形成于高压中心(反气旋)周围,因为低压中心周围气流是向中心辐合的,冷、暖气团可以在低压槽线处相遇,形成锋面。反气旋在地面不能形成锋面,因为反气旋的水平气流向四周辐散,冷暖气团不能相遇。
(1)热带雨林气候并不都分布在赤道附近。澳大利亚东北部、南回归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赤道地区并不都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1)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例如,黄河下游、长江的荆江河段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2)湖泊水与河流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取决于湖泊的位置。位于河流源头的湖泊,全年都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而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对河流水起调蓄作用,洪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1)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的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的多少、蒸发量的大小(与温度高低有关);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④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的覆盖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⑤航运价值,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稳、河道深且宽阔,无瀑布、急流,航运价值高;
水资源是指所有能被人类利用的水体。水能资源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一般是指与同纬度海区相比较;不同纬度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有可能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如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就比阿拉斯加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
地形是指人们对地表形态划分的基本类型,一般分为五种: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地形特征则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等。例如,华北平原的地形是平原,地形特征是海拔在200米以下,平坦开阔。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岩石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正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逆地形。背斜谷从地形上看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看还是背斜。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察觉,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主要破坏因素有温度、水、生物等。风力作用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会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洞、雅丹地貌等,风积地貌有沙丘、沙垄等。
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形成三角洲。
气候干旱的地区不一定会发生旱灾。旱灾主要是针对农作物而言的,受供需关系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比华北地区干旱,但是华北地区旱灾严重,因为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
火山、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如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人口流动是指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活动等。人口迁移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的居住地发生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的居住地变动。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重要标准: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
原始型与传统型:相比原始型,传统型人口死亡率有所下降,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平均寿命有所延长。原始型与现代型:都是人口低增长阶段,但原始型的低增长是由高死亡率造成的,现代型的低增长是由低出生率造成的。
人口增长率降低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一般情况下,当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人口增长率为负值时,人口数量才减少。
平原是聚落发育最理想的地方,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都分布有密集的聚落,如亚马孙平原,由于地处热带,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佳,人烟稀少,聚落很少;西西伯利亚平原因地处高纬,气候寒冷,沼泽、冻土广布,聚落也很少。
城市化水平主要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速度反映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为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阶段。郊区城市化:指城市附近的郊区转变为城市的过程,是郊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城市中心区衰败,即出现“空心化”现象。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指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1)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求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即要求完整列出某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因素,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地势低洼),因此地形是其发展的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一地区其他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得到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若这个条件得到满足,则该条件往往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资源,因此水资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塔里木河流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流水灌溉,水资源就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的地区;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该地区热量非常丰富。梯田一般适合布局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耕作制度是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配套的农业技术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某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总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之比。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按生产对象通常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按投入多少分为粗放农业(投入少)和集约农业(投入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地中海时鲜业等。
季风水田农业一般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较高,日本的季风水田农业小型机械化水平较高。
只要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市场导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产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导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如北京、上海附近的牛奶生产。
工业联系是指若干工业企业之间存在的关系,包括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和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是指若干工业企业或同类生产集中于一定地域。与其相对应的是工业分散,是指工业企业、工业点等散布于一定地域。工业的集聚与分散都是指工业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状况,是工业布局空间特征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则可以有效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问题,但是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
(1)新发展起来的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主要特点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将众多中小型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2)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新工业区,如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这些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电子、宇航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地价便宜的优势,同时又能占领当地市场,减少产品运输费用。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是为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
遥感主要是利用传感器获取信息,侧重于监测、获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系统,侧重于信息管理、查询与分析;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来获取地面经纬度及高程并用于定位和导航的系统,其功能侧重于定位、导航。
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因素的分析与选择,构成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近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内容之一,在高考地理试卷中占分量较大。在把握主导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思维、全面分析、评价各种区位因素的优势、不足和变化,
区位因素是指促使区位地理特性、功能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或条件,根据区位因素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区位形状、地形、地貌、地质、太阳辐射、气候、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政策、资金、土地价格、市场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育种、化肥、农药、机械化、智能化等。一、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
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生产力水平分布具有一致性,故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与影响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具有相似性。
(1)地理位置: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1)交通:临近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大致不变,但在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下图所示。
①平原区位: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筑投资。②高原区位:热带的高原气候凉爽,便于居住。
2.气候:由题中所给信息判读出是什么气候类型,总结出:气候条件优越,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①运输功能:河流汇合处、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河口(入海口),便于江海联运,往往发展成大城市;过河点位置,水陆交通便利,便于人流、物流集散;
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④生态功能:河网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同时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半岛bd体育,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1.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如铁矿石兴起的城市,攀枝花、鞍山等;石油兴起的城市,大庆、玉门等;煤炭工业城市,大同、平顶山等;
2.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1.地形:由题目地图判读出:①该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势低平或地势平坦开阔,宜发展耕作业;②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立体农业等。
2.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某种气候类型,结合该气候类型特点作答。如华北的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适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宜种棉花和葡萄等。
5.土地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广大,适于大规模机械耕作;土地租金低。
1.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2.交通运输:①临近河或湖,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水陆交通便利;②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③距海港近;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6.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
——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西北地区灌溉农业
——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南方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四、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一)自然因素
1.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2.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丰富,水源充足,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二)经济因素
1.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接近消费市场,主要指市场指向型工业。
2.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成本低。
4.技术(科技、教育):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工业。
7.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等),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工业
1.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如为解决就业将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2.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如“三线.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1.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2.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污水处理厂宜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等。
3.距离居民区和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
4.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宜发展微电子、感光器材等对环境敏感的工业。
1.地形: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2.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4.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1.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以减轻对市内交通和环境的影响。
3.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2.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1)地形:平原限制少,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区。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2)地质:避开断层
(3)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注意:交通线的区位分析在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三大因素因素,在微观上考虑的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并从自然条件优势、经济条件和必要性三方面去分析。
(五)航道线的区位因素(水文、水系特征)1.气温:不结冰或结冰时间短,通航时间长
3.沿途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城市的分布)4.沿途的自然状况(气候、地形、地质等)
(1)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流速平缓,便于航行和停泊。
(2)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为港口的设备、建筑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拓展空间。
(1)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半岛bd体育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2)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在具体选址时应考虑以下方面:①有平坦开阔的空间,尽量节省建设成本;②既要保证车站与城市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乡结合部;③汽车站要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应布置在交通干线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以便于客、货的集散和转乘。④市内马路两侧的公交车站要相互错开,避免造成人员拥挤,阻塞交通。
(4)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少;跑道与盛行风向平行以便于飞机逆风起降。
1.市场最优原则:城市几何中心,消费者集中,商业活动范围广,一般以零售为主。
2.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利于商品集散,一般以批发为主。
便民最优原则:商业小区,一般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方便居民购物和提供劳务服务。
(2)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大或小)(即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
②经济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3)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3.旅游业:媒介(1)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2)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和数量
1.水量: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主要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具体应由图中河流的位置判读)。
3.开发条件:与地质、地貌有关。在地形图上一般要为峡谷,主要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防止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
(1)地理位置:海拔高,纬度低,离赤道越近,既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以缩短从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如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
2.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高考主观大题的命题,大都以某个区域为切入点,让考生辨其地、知其征、析其因、想其法,区域定位错误,将导致整个大题全盘皆输。所以,准确进行区域定位,是答好题目的关键一步。
区域定位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经纬网定位法、海陆 位置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地理事物轮廓定位法半岛bd体育、地理要素特征定位法、地理事物规律、原理定位法等。在考试时 优先选择你最熟悉的定位方法, 再利用另外一种或两种定位 方法进行验证,以提高定位的准确率。
技法二:根据海陆位置进行空间定位(1)熟悉海陆分布状况:利用海陆位置定位,必须熟悉地球表 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即要明确陆地与陆地之间,大洋与大洋之间, 陆地与大洋之间相临、接壤及包围情况。
(2)掌握大致位置: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 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 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
(3)掌握其他重要的参照系:除了七大洲和四大洋外,一些重 要的海、海湾、海峡也是进行定位的重要参照系。(4)根据沿某条纬线和经线的海陆地形剖面图进行空间定位。
根据轮廓特征进行空间定位 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大洋,小到一个湖 泊、一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
首先,要熟识各种区域轮廓,尤其侧重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
再次, 要能区分重要水域轮廓特征, 如对著名的湖泊(五 大湖、贝加尔湖、里海、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 更要特别关注。在实际应用中,常把重要区域的轮廓特征和 经纬度结合起来使用。
1.利用地理景观特征定位 受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存在较大的差异, 通过这些地理景观可以确定其所 在地区的位置,如植被、传统民居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依据图例、注记定位 该方法常常作为一种辅助定位的方法, 但有时也会起到 关键性的作用。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 交通干线、城市、洲界、国界、省区界线等图例和注记往往 是重要的提示信息, 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地名信息对定位很有 帮助,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如出现“珠穆朗 玛峰”,则可确定该区域是青藏高原,如出现“西安”,则 可确定该地形区是渭河平原等。
1.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定位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如气候类型 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分布规律,日影朝向,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洋流分布规律,地貌特征的分布规律,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 试题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 貌示意图、河流径流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光照图及文字 说明等,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2.利用地理原理定位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 分布是受地理原理支配的, 理解、 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原理, 就可以间接推导出地理事物的地 理位置。如根据某个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就可推测该地位于 南北纬 30° ~40° 之间的大陆西岸。
下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不同省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于 500 t/km2 的侵蚀面积。
第(1)题,根据图中的省区轮廓和黄河以东的地理位置,得到甲省是山西省,山 西省绝大部分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根据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结合黄土高原地形、气候、 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情况得到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原因。
第 (2)题,根据地理环境 整体性原理,结合水土流失对土壤、植被、河流等的影响回答水土流失的危害。第 (3)题, 结合山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回答山西省治理水土流失应该采取的措施;注意工程措 施短期效益明显,生物措施具有长期效益,两者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山西省黄土覆盖面积大,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沟壑纵横、地 面起伏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人们不合理利用土地(滥垦滥牧、陡坡开垦等破坏植被),开 矿过程中破坏地表,使地表更加疏松,植被遭到破坏等。
(2)造成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造成水库淤积,降低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淤积,加剧洪水威胁。
(3)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坡度过大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③实施生态移民;④调 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牧业、生态农业、旅游业等产业;⑤采取整修梯田,在沟壑打坝 淤地等工程措施;⑥开矿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等。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大庆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拗陷区北部,地处松嫩平原半岛bd体育,由于地势低平, 形成了广阔的湿地,素有“百湖之城”的美称,还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少有的内流区之一。大庆是大庆油田所在地,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城”。然而,近年来大庆面临石油资源枯竭, 后期采用“注水采油”(利用注水设备把质量合乎要求的水从注水井注入油层,保持油层压 力以提高采油率)方式开采石油。石油资源一般储存在背斜储油构造中。目前大庆正在计划 建设成为东北重要的光伏产业生产及应用基地。如图示意大庆及周边区域。
(4) 大庆计划建设成为东北重要的光伏产业生产及应用基地,变“石油城”为“光伏 城”。你是否赞同这一计划,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大庆周边湖泊和沼泽分布广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地表水资源、 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冻土层等方面分析。
第(2)题,大庆石油开采对周边湖泊、沼泽等 湿地产生的影响主要从占用湿地、对地表水的影响、污染湿地、影响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 行分析。
第(3)题,大庆油田采用“注水采油”的原因主要从石油存储与开采的地质条件方 面说明。
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果赞同,主要从大庆光照资源条 件、工业基础、能源需求、政策等角度分析。如果不赞同,主要从光伏产业前期投资、光 伏发电的不稳定性、大庆建设光伏产业的自然条件以及传统能源利用等角度去分析。
(1)位于松嫩平原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表水资源丰富;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有冻土层,水分下渗量少。
(2)石油开采占用大量湿地,导致湿地面积萎缩;采用“注水采油”方式,减少地表水资源,导致湿地水量减少;石油开采中泄露的原油对湿地产生污染;湿地面积、 水量减少,湿地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3)石油一般存储于背斜构造之中;石油较水比重小,位于水层上部;向岩层中注水时,水位于背斜下层,受压力石油上升至背斜顶部,便于开采。
(4)赞同。理由:大庆纬度高,夏季光照充足,光伏利用自然条件好;大庆经过多年 的石化工业发展,工业基础好,经济水平高;大庆距离东北工业基地近,能源需求量 大;我国对光伏产业发展有较大的政策支持。
或不赞同。理由:光伏产业发展前期投资量大;光伏发电不稳定;光伏发电占 地面积大,而大庆周边多沼泽和河流,不利于光伏设施建设;大庆周边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丰富,利用技术成熟。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