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近年来文化交流活动活跃,图为上月举行的第十四届澳门文学奖颁奖礼暨澳门文学丛书新书发布会。
今年是澳门回归25周年,也是“琴澳一体化”的成果年。回归25年来,澳门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在澳门的传承与创新,又积极引入国际文化元素,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半岛bd体育
澳门除以博彩旅游业闻名于世外,也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最长久的地方,有超过四个半世纪的历史,沉淀了大量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澳门还获得了多项国际知名的荣誉。例如,“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遗产名录》;澳门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向世界展现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文化面貌。而五年前中央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澳门应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那么,回归25年来,澳门文化如何助推澳门城市发展?澳门人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为了更好地聆听澳门的声音,南都策划推出“文化澳门大咖谈”系列。首期,南都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先生。
南都:2024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你认为在这回归25年中,澳门有哪些变化?
吴志良:在回归祖国的25年之中,澳门有它的“变”和“不变”。“变”的是经济飞跃发展并越来越跟国际接轨,社会结构因而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从经济方面来说,随着“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地位日益巩固,澳门经济的韧性有所增强,已获国际组织认可为发达经济体。澳门经济的第二次腾飞也让特区政府有更充实的资源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和民生事业,提升居民整体生活素质,取得有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从历史角度看,如今的澳门确实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并随着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越来越深入,澳门将迎来更多、更新、更好的“变”,澳门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成为现实。
至于“不变”,就是中国心、澳门情。澳门素有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和守望相助的传统,更有居民对维系和赓续“爱国爱澳”精神的自觉。回归后,家国情怀不断增强。通过“爱国爱澳”精神的引领,澳门不但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让全体居民同心一致,半岛bd体育在回归以来先后克服SARS、“天鸽”和“山竹”风灾以及新冠病毒疫情。
南都:这25年中,澳门在文化建设领域具体做过哪些努力并取得了何种成果?澳门文化如何赋能澳门的城市发展?
吴志良:回归25年来,澳门取得最重要的一项文化成就是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历史城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显示出国际社会对澳门作为促进东西方文明对话交流平台的历史功能的充分肯定。
“澳门历史城区”获列入世界遗产之后,澳门的学校、社团、学术机构在教育、文化部门和澳门基金会的组织下,举办和组织了多项围绕“澳门历史城区”建筑物和广场空间的历史和发展的宣传和研究活动,大大夯实了“澳门历史城区”乃至整个澳门的历史文化内涵,“澳门故事”的叙事也越来越清晰完整,城市文化形象越来越鲜明。
“澳门历史城区”成为世界遗产,也代表我们对国际社会负有妥善保护、善尽《世界遗产公约》的责任。为此,立法会通过了《文化遗产保护法》和《档案法》,特区政府制定了《澳门历史城区保护及管理计划》,使“澳门历史城区”以及整个澳门的所有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法制上得到根本保证。
自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澳门建设成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之后,社会各界也朝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特别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交流方面,例如澳门借着获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美食领域成员的契机所举办的各项交流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在澳门设立的传统医药合作中心所开展的研究项目、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推动的国际交流、2025年澳门要成为代表中国的其中一个“东亚文化之都”等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忘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兄弟城市加强交流,例如每年派出代表参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品读湾区”9+2城市悦读之旅、在澳门举办的“大湾区文化遗产论坛”和配套活动等。再加上既有的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例如“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澳门艺穗节”“艺文荟澳”“中葡文化艺术节”“中国——葡语国家文化周”和“中国─葡语国家文明互鉴论坛”等,澳门在这25年的文化领域工作已超越以往只重视两个国家之间(葡萄牙和中国)的双向交流而趋向全面性和立体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让澳门建立起长效的机制保障,澳门自身的文化组织和管理能力也日渐成熟,同时渐渐形成让世界通过澳门了解中国,也通过了解澳门而探索人类和谐相处之道的格局,使得澳门文化能切实提升澳门城市的国际地位以及澳门与一座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内涵和品位。
南都:近期澳门文旅频频推出的“艺文荟澳”、澳门艺术节、中葡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吴志良:这些大型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多元文化在澳门的交流合作,也通过这种软性的、人与人之间自然的交流,让来宾有机会更容易去了解澳门、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所讲求的“中庸之道”“有容乃大”的智慧,探索人类和谐相处的道路。正如刚才所说的,近年来澳门的国际交往比以往更频密,内容也更广泛,交流的对象也更立体,这些活动都能证明这一点。当然,文旅活动需要更好的顶层设计,以充分体现其价值。
吴志良:成立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大的平台,广泛联系、团结澳门文化艺术团体和人士,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加强与祖国内地合作,促进国际人文交流,推动澳门建设成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希望可以增强文化界的家国情怀,使他们积极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文化强澳参与文化强国。
吴志良: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有六大工作任务:凝聚澳门文化艺术界,促进文艺界的大团结、大协作半岛bd体育、大联合;为总会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提供具体的行政支援和服务;精准对接国家政策、专案,受委托履行部分相关政策性职能;主办、合办品牌项目、活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以及推动澳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最近我们得到澳门何族崇义堂的协助,在澳门地标之一大三巴牌坊附近提供一处场地,我们把它命名为“盛荷堂”,作为澳门文总面向青年艺术家的长期性的展览场地,同时,也与银河娱乐打造了“澳门青年音乐家演出”专场的系列,助力青年人才的成长。
吴志良:感谢大家的信任,推选我担任首任会长,深感任重道远。澳门有2000多个文化社团,力量比较分散,如何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提升战斗力,将文化界凝聚在主流核心价值中,共同为构建文化基地全心全意出谋献策尽力,并以新的姿态和专业水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开展文化交流工作,是我最大的考虑。令人欣慰的是,从筹备、成立到成立后一年的工作,比想象中顺利。会员从160人增加到480人,还有很多团体会员,我们与中国文联、作协和国家艺术基金以及湾区文艺机构完成了政策和项目对接,举办了“同声歌祖国”国庆晚会和文艺界新春大联欢等诸多活动,展现了澳门文化界的全新形象。这也充分证明,文总的成立,是澳门文艺界的共同意愿,也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
吴志良:澳门是一个有深厚乡土文化的现代城市,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既有强烈的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又敞开胸怀,海纳百川。澳门人也一样,朴素、务实,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又能接纳世界不同的文化和新生事物。
南都:澳门作为世旅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服务平台,在建设成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过程中有什么优势?面临什么挑战?
吴志良:澳门具有中西并举、古今同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互鉴的丰富经验,有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良好社会环境,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话语体系。中西文化的交会在澳门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成为澳门城市软实力的比较优势,也是区域发展合作内一项比较大和明显的优势,更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资产。
至于挑战,则主要在于人才培养的速度仍然未能追上发展和变化的速度,在现阶段需要引进人才作为某种补充,但长远而言仍然需要从本地发掘和培养人才,才可以应对将来的挑战。此外,我们必须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也需要建设更好的文化设施。
南都: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目前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吴志良:澳门是中国最早最持久不断对外开放的城市,是中外交通的重要桥梁,是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五大特性”的典型,在中西文化交流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也奠定了其历史地位。
澳门的历史经验不仅创新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构筑了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桥梁,还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的典范。这形成了澳门的文化标记,使得我们在现阶段应着力探讨澳门长期对外交往所形成的独特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中外群体在澳门长期共同生活、交往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话范式、中外叙事相互结合、叙事方式交叉互换以及中国视角和世界视野兼顾共融的具体特征。
要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共同努力。除了外语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历史、哲学、语文、文学和文化根底的人才。人才培养做到普专兼擅,才能在不同层次把“中国故事”和“澳门故事”演绎得更好。
南都:澳门文旅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发展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多方主体该如何更好支持澳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吴志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澳门的城市定位和功能便与文化和旅游直接有关,也就是要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以及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其中一项基本建设原则是创新驱动,改革引领。结合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港澳地区实施“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湾区城市完全有条件按照《纲要》提出的要求,发挥地域相近、文脉相通、人缘相亲的优势,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青少年交流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从文化切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要巩固或实现《纲要》提出的这些建设目标,澳门作为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带和最精彩演释者,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和利用、挖掘澳门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主动在人文湾区建设中担当一个更加关键的角色。
我们应该与大湾区的其他兄弟城市有更多的互动和互补,得到她们的支持。澳门很小,能力有限,需要更多人来利用这个舞台,共同演绎讲好中国故事这台大戏,共同构建打造湾区共同精神家园。当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澳门的地位和政策优势,义不容辞地支持配合兄弟城市的文化建设。
南都:文化交流包括政府主导和民间自发两种形态,你认为当下澳门与内地民间自发的文化交流是否存在阻碍,该如何更好鼓励和引导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交流?
吴志良:港澳与内地文化发展的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港澳文化更多由民间团体自下而上推动,近年政府也搭建了一些平台,提供资金支持。
澳门与内地自发的文化交流的潜在障碍多在于缺乏一个穿针引线和汇聚力量的平台。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的成立,正好为克服这个障碍提供解决方案。例如近期我们便与广东省文联和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合办首届“粤港澳文艺骨干交流季”,这是以粤港澳三地中青年文艺骨干为对象的一次专业培训活动,通过创新的开放培训营方式开展教学,打破传统的固定班级教学模式,从而营造有利于交流互鉴的良好氛围。我们希望诸如此类活动所产生的孵化效能,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艺坛同好展开自发交流提供启迪,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从而成为发展湾区文化、繁荣湾区文化的直接参与者。
南都:你是在广东河源出生长大,后来到澳门从事文化建设工作。在两地的生活经历让你意识到岭南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什么相通或不同吗?
吴志良:在广东长大、北京读书、葡萄牙留学的经历,有助于我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澳门文化。河源是客家地区,来到以粤语为主的澳门,从首都来到南海之滨,再到葡萄牙体验两年生活,每次来回都是一种冲击,都有新的体验。其实,文化从本质上是人性,人性是相通的。只不过文化以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从而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或具独特性,是社会化的差异,由于环境不同而产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实践,构筑出物质和精神世界,从不同角度去看去解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如果我们站在对岸回头看,差异没有那么大,更多的是共通点。
吴志良: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己形成,我经常往来不同城市间,甚感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湾区不仅仅要有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还必须建成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构建共享的价值和共同的身份认同。只有这样,粤港澳三地才能拧成一股绳,并船出海,才有足够力量发挥其应有的国际影响力。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完善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可以是发展湾区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切入点。结合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深圳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澳门作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互动互补作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通过发展出一系列创新的文化旅游产品,使湾区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形成湾区独有的人文优势,从而形成繁荣湾区文化的新动能。
南都:2023年两会,你提交了把澳门建设成中西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提案,包括丰富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内涵、建设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基地、打造国际高端人才交流基地、提升现代文旅产业发展水准四点建议。该提案还被全国政协评为优秀提案。2024年两会,你再次提交了“把澳门构建成为中国文艺发展新高地”的提案。请问为什么要提交这两个提案,关于澳门的未来,你有什么设想?
吴志良:这两份提案是受到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港澳未来发展的论述所启发的:“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发挥香港、澳门优势和特点,巩固提升香港、澳门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航空、创新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地位,深化香港、澳门同各国各地区更加开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
在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下,澳门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和文化产业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澳门联通世界的桥梁纽带作用,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积极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澳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诸多优势中,最重要、最具价值、最能作出贡献的就是文化,因此,澳门最有可能以文化的优势推动澳门的未来发展,参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在此一参与过程中,澳门必将分享国家发展的红利荣光,澳门的前景一定更加美好。
吴志良:事实上,无论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还是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服务平台,贯穿其中的都是文化,文化是灵魂,文化是根本。澳门是名副其实的人类文明实验室。澳门最擅长的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这是国家在全力提高软实力的当下所最需要的,也是澳门在提升自身的城市内涵、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湾区文艺创新中最能发挥作用和作出积极贡献之处。因此,应该把澳门打造成中国的“文化硅谷”,通过创造更好的政策条件和营商环境,发挥澳门中西文化荟萃的人文优势。
之所以用“硅谷”来形容,是因为硅谷创新文化的精粹:创业精神和开放沟通,既值得澳门继续去传承发展,使澳门能真正成为积极参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也可以通过吸引中外文艺名家、文博机构和文博项目来澳门落户,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共同创作,联合展演,鼓励和引导湾区文艺创新,这是提升城市内涵、共建人文湾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所需要的。
记者:你曾提出的“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构想,文化N+将怎样布局?
吴志良:就以近年旅游模式转变为例,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某种意义上的“穷游”,但这更多是整体人文素质有所提升的反映。客人对旅游的质量有所追求,对旅游的看法和方式也渐趋成熟,这其实是应该值得我们去肯定的。唯有在旅游时增添人文元素,让旅游充满温情、引起共鸣,才使旅游显得富有意义,也让游客珍惜每一次旅程。
环顾世界,文化为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辐射效应,并不亚于单纯的观光活动,所以它绝对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潜在的可行路径。从发展文化和旅游角度看来,两者都需要实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的功能,推动特色城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相信将能对推动建设人文湾区,实现澳门以至湾区的“文化+旅游”、“文化+艺术”的格局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很高兴看到,候任行政长官将“文化澳门”作为其四大施政的目标之一,并提出经过充分论证后,要建设一个全新的文旅综合区。我相信,这个旅游综合区是“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的创新实验室。从一两个试点出发,再经过几年的探索和调节,相信产业发展的文化元素终将让产品增加市场价值,“文化+N”的布局便会自然形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FIFA年终排名:国足世界第90+亚洲第13!1年跌11位,创近10年新低
三人毁了一部剧!《我是刑警》这些“戏混子”半岛bd体育,让人看了线年,李瑞英在新闻联播开播前十五分钟,接到电话儿子跳楼了…
双胞胎姐姐车祸身亡,妹妹顶替上班到退休,冒领养老金近40万,法院竟这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