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要求
公司主要面向新能源电站、发电集团及电网公司等电力市场主体提供新能源信息化产品及相关服务,产品主要以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为核心,以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为辅助,以电力交易、智慧储能、虚拟电厂等相关创新产品为延伸和拓展。公司业务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在新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中的“软件开发(I651)”和“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I655)”。
我国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能源产业作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之一,发展空间广阔。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可再生能源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总装机年内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2023年受益于光伏组件价格明显下降、风电机组整机价格下降、新能源并网实施加速等利好等因素影响,下游新能源新增并网装机规模较2022年呈现快速增长,新能源装机市场景气度较高。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光伏发电建设情况》显示,光伏发电新增并网规模21,630万千瓦,同比增长147%。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并网规模12,001万千瓦,同比增长231%;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网规模9,628万千瓦,同比增长88%。此外,结合2022年同期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可知2023年风电新增并网规模约7,590万千瓦,同比增长102%。
依照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精神,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024年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2.5亿千瓦,同比增长12%左右。其中,煤电12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比重降至37%;并网风电5.3亿千瓦、并网光伏发电7.8亿千瓦,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将超过煤电装机。
另外半岛bd体育,根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2023年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公布的数据,2023年1-12月我国风电、光伏的利用率分别为97.3%和98%,整体维持较高的新能源利用率,显示出优异的电力管理水平。新能源装机市场的高景气度发展将持续提升行业内对于新能源并网、消纳等全流程管理诉求,进而为公司主营业务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2021年3月15日,习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6月2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明确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任务,以源网荷储多向协同、灵活互动为有力支撑,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保障的新时代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2023年发改委令第8号文发布《电能质量管理办法(暂行)》,要求新(改、扩)建的新能源场站、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的分布式电源和新型储能应当采取必要的电能质量评估和防治措施。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可靠性数据治理,深化可靠性数据应用发展的通知(国能发安全〔2023〕58号)要求新能源场站(风电、光伏)全部实现主要设备可靠性数据实时采集上报,丰富电力可靠性信息应用场景,以促进新型储能、新能源消纳、电动汽车V2G、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发展,支撑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发展。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的高速增加,电力行业迫切需要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行业也会从加强新能源“量率双控”、新能源涉网安全、新能源预测精细化提升、分布式能源管理以及气象预测与分析等多方面进行技升级,促进新能源整体健康快速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在2024年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为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南方电网公司在2024年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推动传统电网升级,做好电力保供,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电网公司对新能源的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省级电网面临着在保障电力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消纳新能源电能,提升绿电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地市级电网,分布式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将可能影响到电网的潮流流向和电能质量(如频率,电压等),需要对分布式新能源进行监测分析,提升分布式新能源“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四可”功能并分析评估电网的承载能力。
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针对电力体制改革,习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要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推动加强电力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近年来,为实现“双碳”的宏远目标及逐步完成向现代能源体系的转型,需更加注重健全能源电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此我国持续加速出台包括电力市场化交易、需求侧管理等相关政策,明确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四位一体”框架体系。根据2023年行业政策变化情况来看,电力市场化进程呈现加速态势:
(1)电力市场化交易方面,202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作为首部国家层面指导现货市场设计以及运行的规则,对于日前、日内和实时电能量交易,以及现货与中长期、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等方面的统筹衔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基本规则》的出台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动电力市场化进程具有划时代意义。2023年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3〕813号),对于各省份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时间给予清晰指引,我国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迈入加速建设期。此外,《通知》强调要进一步扩大经营主体范围,除了积极放开各类电源参与市场外,同时积极鼓励包括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在内的新型主体积极参与市场化交易。山西、广西两省电力现货市场分别于2023年12月22日和12月28日陆续转入正式运行阶段,这也标志着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他试点省份的电力市场化进程预计未来也将加速推进。
(2)需求侧管理方面,2023年9月15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并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本次新发布的规则较2017年版本新增了需求响应章节,强调需求响应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内容,明确各地要积极推动需求侧资源,积极鼓励新型储能、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等多元经营主体参与需求响应,支持规模化发展,并提出到2025年各省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2030年形成规模化的实时需求响应能力,结合辅助服务市场、电能量市场交易实现电网区域内需求侧资源共享互济的远景目标。
4、新能源信息化应用规模持续扩大,渗透率继续加深并将更多的以服务的形式体现
数字化转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使得新能源配套的数字化、信息化需求显著提升,应用场景日趋多样化,源端方面,因行业规模提升提出更高的峰频效率要求,从而扩大发电环节信息化管理的市场需求;网端方面,因电力安全及信创国改的要求,从而要求电网企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进一步提升;荷端方面,因电力市场化的逐渐推进,用户通过微电网或虚拟电厂高效提升用电效率,从而也同步提升了信息化需求。此外,新能源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已逐渐从传统的单一电站管理、设备管理拓展至发电、输电和用电等环节的全流程管理。新能源信息化应用的逐渐加深打破了原先产业内的数据壁垒,这使得有效利用新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成为可能。围绕这些数据,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应用及与能源电力的深度融合,将形成完整的能源数字化、信息化产业链,从而有利推动产业上、中、下游的联动,建立新能源001258)产业内的大数据生态,促进电力生产、传输和消费全流程效率的提高,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效率。
在新型电力系统下实现“源网荷储”的有效互动和多种电力形式的高效互补,提高电力系统效率,促进对电能的高效利用和对新能源电力的有效吸纳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问题。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向智能化和数字化等方向加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应用将逐渐深入。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信息化应用环节的增加以及应用对象的转变,类似新能源功率预测等各类信息化服务将成为主要需求,信息化应用将更多地以服务的形式体现。
我国正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此背景下未来新能源将高比例、大规模进入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和运营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和重大技术难题,因此需要通过大量数字技术和算力投入到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以实现精准预测新能源发电、提高智能协同控制能力、提升系统安全防护等关键管理目标。这其中,精准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是解决新能源并网消纳的前提。传统的功率预测技术系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和人工智能学科统计机器学习算法等多学科多技术交叉融合的应用技术,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应用,有望助力实现更加精准的预测。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兴技术与功率预测技术的结合较为突出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数据处理与特征提取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能够有效处理和分析历史功率数据、气象条件、设备状态等数据,进而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其次,在多模型组合预测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通过集成多种算法模型,构建多模型组合预测方案,通过组合利用各模型的优势,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再次,在气象预测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通过分析气象历史数据及其变化趋势,提高对未来气象预测的精准度并带来较高的预测效率。目前,部分机构已尝试开发应用于气象预测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谷歌DeepMind发布的“GraphCast模型”,根据其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介绍,GraphCast模型在对未来天气预报方面较传统预测方式拥有更加准确的结果且预测速度更快具备出色性能。此外,华为公司“盘古”气象大模型、英伟达公司“FourCastNet”气象大模型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风乌”气象大模型等多款人工智能气象预测模型的陆续发布及持续迭代,标志着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气象预测新时代的开始。
虽然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气象预测中的诸多实际应用领域面临诸多缺陷有待解决,传统大气物理学预报方式仍为实践中的主流技术,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气象预测领域的应用依然标志着气象预测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最后,在模型优化与自适应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具有自我学习和优化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的积累,模型经过持续优化改进后,将有助于更好的提升预测精准度。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新能源功率预测方面的应用展现了其突出的潜力和价值,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优化,人工智能将在新能源领域内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为实现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为实现“双碳”的宏远目标及逐步完成向现代能源体系的转型,持续明确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四位一体”框架体系。
公司系服务于新能源行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十余年深耕于新能源行业的数据应用与开发,致力于成为行业内领先的清洁能源管理专家。
公司主要面向电力市场主体提供新能源信息化产品及相关服务,产品主要以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为核心,以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为辅助,以电力交易、智慧储能、虚拟电厂等相关创新产品为延伸和拓展。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已实现覆盖新能源电力管理“源、网、荷、储”的各个环节,实现客户对新能源电力“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管理要求。公司以北京总部为核心,产品及服务覆盖全国各个地区,并在东南亚、中亚、非洲、欧洲、南美洲等国家已经成功开拓了市场,逐步向全球拓展。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较2022年度未发生重大变化。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622.31万元,同比增长26.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24.66万元,同比增长25.59%。其中,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带来股份支付费用约2,155.51万元,已经计入本报告期损益。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影响金额为1,298.72万元,主要为政府补助、公司进行现金管理投资理财收益及对外进行股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伴随着我国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风电和光伏电站的大规模并网发电,新能源电力所具有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对电网的稳定运行造成巨大的挑战。如何实现新能源电力的有序并网,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电力的消纳能力,减少“弃风弃光”等资源浪费,已成为新能源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两个细则”)等一系列相关管理政策及技术规范,其中《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设有单独条款规定新能源电站定时向电网调度部门报送功率预测数据,以及新能源电站报送的功率预测结果精度评估规范及应达到的精度指标,对于不符合精度指标要求的情况,则规定了具体的考核条款,因此功率预测精度和数据服务质量将对电站的运营与盈利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其次,随着新能源电站并网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地区能源监管机构、电网公司及电力研究院等通过持续更新发布“两个细则”、功率预测系统技术功能规范标准文件等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的方式,对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精度、数据报送率、功率预测时长和功率预测数据类别等方面持续提出更多和更高要求,这使得新能源电站发电功率预测系统的功能更加复杂,对于预测精度的考核也日趋严格,市场对于功率预测服务厂商在预测系统功能,预测精度和技术服务及时性等方面的持续提升也有着迫切的需求。此外,新能源电站在运行过程中还需对其所在区域电力监管部门新能源管理政策的变化和技术标准的更新、升级等相关要求进行及时响应,这也催生了功率预测相关数据上传功能改造及系统功能升级改造等相关服务的市场需求。
另外,随着电力市场化交易的进一步放开,功率预测还可为市场参与主体在电力交易过程中提供新能源出力情况的预测参考值,这一具体应用场景也为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2)服务流程介绍:公司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以向多家知名气象机构采购的多源天气背景场数据为基础,通过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对数据进行降尺度等处理,获得电站所在区域的高精度数值气象预报数据;再将电场观测气象预报数据与电站发电机组参数数据等各项数据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进行模型训练,形成最优预测模型;最后将数值气象预报数据带入模型,实现对单个或多个风电场、光伏电站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输出功率进行精准预测。该服务可根据技术规范要求输出短期(未来10天)和超短期(未来4小时)的功率预测结果,其计算过程均主要由后台数据中心的软件平台和布置于电站的软件自动完成。
3)功率预测业务主要实现的功能:公司的功率预测产品可有效帮助风电场、光伏电站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运行方式,增收提效;可有效配合电网调度部门提前做好传统电力与新能源电力的调控计划,改善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异常气象预警产品通过获取异常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临近预报实时气象条件、数值气象预报、历史气象数据等作为平台模型算法设计的主要输入数据,计算出异常气象预警结果,并将其应用于风光功率预测,根据预警结果及优化算法合理调整功率预测值,使预测结果能够在异常气象条件下做出适应性调整。除上述功能外,通过科学合理的预测发电能力,还可有效避免新能源电站在电力交易市场中的日前和日内现货市场交易中由于预测偏差带来的经营风险和经济损失。
为了保证新能源场站发电与负荷之间的平衡,电力系统需要根据整体电力供需情况对新能源发电进行有效的管控,使其具备可调性、规律性和平滑性。公司的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集中式新能源电站、分布式电站及升压站等多种场景,根据电网的要求对电站进行实时管控,以调度发电计划为目标值,通过不断优化控制算法,提高精度和控制速率,满足电网需求,保障新能源电站和电网运行在安全可控范围内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产品具有控制精准度高、响应速度快、安全性高等特性,提高场站整体经济效益。公司的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产品主要分为自动发电控制系统(AGC系统)、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系统)、主动支撑装置(含一次调频、快速调压、惯量响应功能)以及分布式并网融合终端。
此外,公司根据我国各区域电力监管部门关于新能源管理政策的变化和技术标准的更新、升级等相关要求,推出相应的软件功能模块等产品和其他相关服务。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高速持续增长,在实现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电网公司对于新能源整体管控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省级电网面临着在保障电力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消纳新能源电能,提升绿电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地市级电网,分布式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将可能影响到电网的潮流流向和电能质量(如频率,电压等),需要对分布式新能源进行监测分析,提升分布式新能源“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四可”功能并分析评估电网承载能力。公司的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主要针对电网在新能源管理上的难点而进行开发,以满足电网对于新能源电站动态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多样化、深层次数据诉求。
公司的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蒙西电网(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客户提供优质的新能源数据软件服务和新能源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通过软件系统应用和深度数据分析赋能新能源管理全过程,协助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实现新能源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分析、可溯化管理,确保新能源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为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宏远目标增砖添瓦。
公司针对电网在新能源管控上的难点开发了包括“新能源智慧消纳分析”、“承载力评估”、“新能源全口径精细化功率预测与辅助指导产品”、“新能源功率与气象动态关联评估”、“气象监测与极端天气预警系统”和“区域多元协同管控系统”等模块,帮助电网对辖区内新能源进行精细化管理和预测分析,提前规划新能源消纳方案,提高新能源电力供电可靠性和使用效率。
伴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快速提升,各新能源集团公司运营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一方面,原有新能源电站日常运营中通过多套系统并行管理,在电站数量逐渐增多后由于数据量激增而导致的数据错报、迟报、漏报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对于日常运营管理指标的统计、对比和针对问题点的追溯难以实现,从而使得经营管理质量较差。另一方面,新能源电站的运维管理工作通常需依靠维护人员进行现场故障排查,在新能源发电系统和电站地理位置分散的情况下,受制于空间、时间等多方面限制使得运维经验难以及时积累、共享,更无法实现多人员的工作协同。综上,原有的被动式运营管理方式已难以为继,行业亟需建设一套整合专家知识、诊断经验的运维平台,发挥集合价值。建立全方位的智慧化运营系统已经成为新能源资产运营商的共同诉求。
公司的新能源智能运维系统是为新能源集团或企业针对各个电站进行高效运维,精益管控的新一代集中式智能平台,可实现划分集团、区域、电站等多级管控模式,从而实现上下联动,层层穿透,权责清晰,协同运维,切实解决新能源电站由于单体规模小,地理分布偏远,人员组织松散等不易管理的弊端,形成集远程监视、智能分析和日常生产于一体的智能集中运维平台,提升新能源企业整体管理效率。此外,基于设备实时运行数据和生产过程数据AI平台提供实时监测、智能告警、专家经验库、故障定位、状态检修、工单分派、自动报表等核心功能,所有的检修消缺任务和电站性能提升作业均由数据驱动,平台根据电站运行的实时状态自动组织日常生产,从而实现各级管理人员和现场检修人员依据内部管理要求和业务规范指引下的高效运维,提高电站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根据面向新能源电站类型的不同,新能源电站智能运营系统可以分为集中式新能源智能运营系统和分布式新能源智能运营系统两类。
随着我国新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进度条”已逐渐明确。为保障新能源充分消纳,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强调新能源优先发电的同时,鼓励采用多种市场化手段促进新能源消纳,开展了新能源消纳机制创新实践,如调峰辅助服务、新能源直接交易、省间电力现货交易等。目前,我国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已初具雏形,市场决定电力价格的机制初步形成,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逐步显现。
2023年下半年以来,有关部门关于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文件密集出台:2023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首份国家级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2023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3〕813号)提出,到2023年年底,全国大部分省份具备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条件:福建尽快完善市场方案设计,2023年底前开展长周期结算试运行;浙江加快市场衔接,2024年6月前启动现货市场连续结算试运行;四川结合实际持续探索适应高比例水电的丰枯水季相衔接市场模式和市场机制;辽宁、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南网、江西、陕西等力争在2023年底前开展长周期结算试运行;其他地区(除西藏外)加快推进市场建设,力争在2023年底前具备结算试运行条件。2023年12月22日,山西省电力现货市场由试运行转入正式运行,成为国内首个进入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2023年12月29日,广东省电力现货市场自即日起转入正式运行。与此同时,国内先后两批14个地区电力现货市场处于试点过程中,甘肃、山东的电力现货市场已接近正式运行的状态。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新能源企业在电力市场化交易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电力市场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进及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新能源电力交易的新兴市场逐步建立。公司基于新能源行业多年深耕经验以及在功率预测领域内的长期历史数据、核心技术等方面积累和研发成果,对公司在气象预测、功率预测和电价预测等方面的核心能力进行延展,成功研发电力交易辅助决策支持平台(2.0版本),为新能源发电集团、场站、售电公司等电力交易内的多参与主体提供数据服务及包含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辅助服务交易等整体的策略申报建议和分析复盘。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公司电力交易相关产品及功能将进行持续的升级和完善半岛bd体育。
在“双碳”政策的目标引领下,我国新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持续提升,发展动能强劲。短期来看,由于光伏和风电的出力情况具备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严重挑战;长期来看,消纳问题会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提高灵活性资源占比是新能源良好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其中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推手,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都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高达21.5GW/46.6GWh,较2022年底的功率和能量规模(2022年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为6.9GW/15.3GWh)同比增长均超200%。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34.5GW/74.5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CNESA预测2024年国内储能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24年全年新增装机或将超过35GW。
政策的持续驱动储能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在新能源发展规划、电力市场交易等政策中,均明确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优地位,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其中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方案中提出要推动新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广共享储能等新型商业模式,加快落实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用户侧尖峰电价机制等措施,都将切实推动新型储能向市场化迈进。202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中明确提出“市场经营主体放宽,分布式发电、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伴随电力现货交易、分时电价、容量电价的逐步落地,储能商业模式正日渐清晰。
公司的储能能量管理系统(EMS)除了满足市场同类储能EMS的实时监控、协调控制等传统需求外,通过内置“储能+电力交易”策略的智慧组合模式,为储能用户提供参与现货交易市场的充放电策略,从而为客户带来超额收益,助力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此外,公司的储能能量管理系统已初步实现并持续完善与功率预测、功率控制系统
(AGC/AVC)、一次调频、快速调压等系统链接,以实现多系统协调管控,实现储能价值的提升,保证储能的经济性调用。
公司的储能能量管理系统基于电化学储能领域,现已全面适配发电侧、电网侧等应用场景,未来也将持续根据电力市场需求及规则的调整进行完善升级。
公司于2023年完成储能云管家产品的研发并向市场推广。储能云管家针对用户侧储能场景,适用于工商业储能电站或集团下属多个工商业储能电站的集中管理。通过一站式储能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为电站提供运营效益指导,运维管理、安全管理等便利的一站式综合业务平台,实现储能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智能监控的工作模式。
储能云管家产品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站点总览、单站总览、设备管理、策略管理、报表管理、告警管理等。技术优势方面,储能云管家产品采用“云边端架构”技术实现策略云端管控、边端部署执行,实现策略毫级响应。即使边端跟云端通讯失联,也不影响场站正常运行。同时支持与电网调度的高效对接,安全实时调度储能电站,助力电站安全运行。
虚拟电厂是一种物联网技术,通过将不同区域的可调节负荷、储能和电源侧等资源聚合起来,实现自主协调优化控制,聚合资源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电力市场交易。在“双碳”政策目标及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虚拟电厂将成为我国解决能源变革问题的重要手段。虚拟电厂能够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聚合并协调各种跨区域分布式能源,在智能协同调控和决策支持下保障新能源电力的稳定输出,优化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同时,虚拟电厂作为电力需求响应的延伸,将极大提升能源电力精细化管理水平,兼具经济性和环保性。
随着中央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及电力现货市场的政策,逐步引导虚拟电厂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这将增大虚拟电厂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盈利空间,虚拟电厂将由邀约模式向市场化交易模式转型。在邀约模式下,由于电力市场暂未成熟,主要通过政府机构或电力调度机构发出邀约信号,由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组织资源进行削峰、填谷等需求响应;未来虚拟电厂在市场化交易模式下,虚拟电厂聚合商将以类似于实体电厂的模式,在分别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等细分市场的运行当中并获得相应收益。因此,虚拟电厂建设的核心技术能力包括资源接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市场交易能力,其中,市场交易能力是虚拟电厂的关键商业能力。虚拟电厂需要基于对接入各类资源的运行特性分析及对市场的判断,寻找最优策略,获取最大的交易回报。
公司目前在虚拟电厂业务方面主要以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和虚拟电厂运营业务两种方式进行。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理系统主要为客户提供虚拟电厂平台开发、资源接入等软件定制开发服务。虚拟电厂运营通过聚合分散的负荷用户而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响应电网指令参与调峰,从而辅助电网调峰促进清洁能源消纳或缓解电网的负荷压力,并根据所产生的调峰贡献获取补贴收益。
在拓展负荷用户资源方面,公司主要通过资源签约合作模式及业务代运营模式来实现虚拟电厂运营业务的用户拓展:1)资源签约合作模式方面,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国能日新智慧能源(江苏)有限公司为主体持续拓展并签约优质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2)业务代运营模式方面,公司重点拓展工商业储能、分布式光伏等资源类型的投建运营或代运营业务。现阶段,工商业储能项目的运营主要通过峰谷差套利及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得收益,公司主要以EMC(合同能源管理)、共同投资或代运营服务的模式与客户建立合作。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运营则主要通过出售电能、获得政府补贴等方式获得收益。公司通过自行投建、共同投资或委托运营的模式与客户建立合作。上述业务公司均通过2023年7月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日新鸿晟智慧能源(上海)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各项目公司进行拓展、实施。
(1)业务产生背景: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有的电源结构、电网形态、负荷特性、系统功能、运行机制等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发电侧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将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用电侧分布式能源、储能、可控负荷等各类激增的大功率用电设备(如充电桩等)对于电网也造成较大压力,电力系统运营成本高、运行难度大、调节手段不足等问题愈发突出。微电网作为我国发展柔性电网、智能配电网中的重要一环,将有效帮助电力用户解决“围墙内”电能质量、能效管理、电能调度等多种问题,实现负荷端多种能源形式的高效可靠供给。当前我国的微电网行业已经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层面也在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微电网技术和产业链下游应用的拓展。
(2)主要产品的基本情况:公司的微电网能源管控平台以微电网园区为典型的应用场景,通过平台提供的协调优化策略对微电网能源进行主动管理,引入分布式电源及其他可控资源,加以灵活有效的协调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微电网对现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高度兼容。通过采集源、网、荷、储的实时状态,对其进行长时、短时发电、负荷预测;利用可控资源和分布式资源,分析计算最优调度运行策略;在上级电网容量允许范围内,对多个微电网可控的源网荷储资源进行协调控制,积极参与电力平衡、市场交易,使得微电网达到最优运行状态,实现微电网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公司建立了完整的采购、销售、研发、生产服务等业务流程,形成了稳定的经营模式,主要通过销售软硬件产品和提供服务两种方式取得收益和利润。
公司目前采用的经营模式是由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阶段、电力管理的相关政策要求以及公司产品特点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公司紧贴客户和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的研发,采购和销售则是根据产品特点进行安排和组织。报告期内,公司业务平稳有序发展,服务客户规模持续提升,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现有经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公司作为新能源行业数据开发与应用服务的先行领导企业,在功率预测领域服务规模方面连续多年处于该行业首位。2019年公司服务的新能源电站数量为1,482家,随着公司服务电站数量逐年持续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服务的新能源电站数量已增至3,590家,服务电站数量较2019年已实现翻倍增长。公司在新能源功率预测领域的服务规模持续保持领先。
公司功率预测服务精度行业领先,通过在提升气象预测数据的精准性及功率预测技术的先进性上的持续投入,不断提升功率预测的精确度。2020年5月,在国家电网东北电力调控分中心组织的十几家功率预测服务企业预测精度横向对比中,公司在新旧“双细则”功率预测偏差考核体系中均处于前3位(前3名无排名差异)。2022年公司在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工会组织的“甘肃电力系统新能源预测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了南方电网公司组织的国内首个“新能源功率预测价值生态圈培育计划”,即南方电网区域的实景新能源预测精度比拼竞赛,公司在正式参与本次精度比拼竞赛后,截至报告期末综合评分连续6个月保持首位。此外,在报告期内公司还参与国家电网公司湖南电力调控中心组织的“2023年新能源功率预测性能比武工作”,通过对湖南地区不同新能源场站的气候和地形条件进行分析后建立高精度预测模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本次竞赛活动中的综合排名居首位。
公司多年来始终专注于新能源信息化领域的发展,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在气象、算法和软件开发领域均取得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体系。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强大的综合实力,承接了多项政府项目,连续多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软件企业并取得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证书。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75项,软件著作权101项。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软件企业、北京市双软企业、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5认证等证书的重新认定。另外还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级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2023中关村上市公司科创100、2023北京软件核心竞争力企业(技术研发型)等相关荣誉及奖项。此外,公司近年来陆续获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北京市企业创新信用领跑企业、中关村高成长型科技企业TOP100、大数据产业领军企业(2021-2022)、中国大数据创新企业TOP100、工业互联网能源行业标杆企业、2022领跑中国可再生能源“光伏百强”优秀服务机构,以及电力创新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行业内多项省、国级荣誉与奖项。
新能源行业在我国“双碳”战略的指引下,近年来行业发展迅速。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电站装机容量持续增加,新能源并网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例显著提升,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成果已初步显现。随着新能源越来越大的并网规模,新能源电力所具备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对电网的冲击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各项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政策陆续出台,电网对于新能源电站的考核要求也日益趋严,这将使得新能源电站对高精度、长周期、多种类的功率预测数据服务和高性能并网智能控制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步提升。此外,在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下,政策上已经明确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时间节点,新能源未来将全面参与市场交易。随着各省电力交易政策的逐步试行并陆续进入长周期运行,将拉动公司电力交易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综上,新能源行业在国家中长期战略的指引下,公司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这将对公司长期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我国《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和《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等技术规范的要求,单站发电功率预测设备和并网智能控制类产品是装机容量10MW以上的集中式新能源电站并网发电所需配置的基础设备,其市场空间取决于每年新建的新能源电站数量。2023年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增装机数据显示,风电、光伏新增装机较2022年均呈现快速增长,行业景气程度较高。近三年来看,新能源发电行业将维持稳中有增的良好态势,新能源装机所带来的新增装机规模将直接提升公司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服务、并网智能控制系统等各项产品的市场空间。
公司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服务、电力交易等相关产品及服务均为类SAAS化的收费模式,其中功率预测市场经过多年行业竞争格局,市场已逐渐集中半岛bd体育,而新能源参与的电力交易市场尚在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市场渗透率也将随着未来各省电力交易政策的陆续实施而逐渐提升。基于公司长期稳定的主业客户留存,以及应对如电力交易、分布式、储能等新领域及新客户的积极拓展,公司服务的客户数量或将呈现加速拓展态势,从而对公司未来业绩持续稳健增长起到有力支撑。
公司将深入打造新能源电力管理“源网荷储”一体化服务体系,在深耕电源端产品的同时,加强公司在电网端、储能端、负荷端的产品及服务研发能力,保持创新动力300152),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实现产品性能的提升和新能源电力交易、新能源储能应用、新能源辅助服务市场等产品线的延伸,从而助力公司长期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新能源电力管理“源网荷储”的融合互动应用,以能源数字化技术实现对清洁能源高效、智能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下新能源电力消纳目标的逐步落实,为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我国各地区能源监管机构对新能源电站发电功率预测的考核日趋严格。尤其自各地区陆续将“双细则”考核规范进行更新后,对新能源场站在发电功率预测精度、功率预测时长和预测数据类别等方面正不断提出更高要求,考核罚款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加强,发电功率预测的精度及数据报送的及时性将直接影响电站的运营与盈利情况。因此,市场对于功率预测服务厂商在预测精度数据、服务及时性等方面的持续提升也有着迫切的需求。
公司凭借十余年的功率预测产品研发经验,以及领先的技术研发实力,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和算法优化,持续从提高气象数据精度、提高算法模型精度等角度提高发电功率预测产品的精度,取得了领先的精度水平,有效降低了新能源场站客户由“双细则”考核带来的损失。公司作为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市场的领跑者,在市场占有率及预测精度方面均居行业前列。报告期内公司服务电站数量较2022年净增长632家至3,590家,服务规模继续保持稳健增长,获得了广大新能源电站客户的一致认可。
此外,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制度的持续推进,各省正积极推进电力交易政策制定及推广工作,对于电力交易市场内各参与主体而言,对于电力交易过程中多维度数据进行高精度预测是制定交易策略的重要依据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公司基于功率预测业务的核心技术并将其延展至电力交易领域,为新能源发电企业、储能主体、售电公司、大型电力用户、业内友商等在内的电力交易领域多主体客户提供交易决策过程中涉及的多维度预测数据及辅助交易策略,满足更多客户针对电力交易这一新兴市场的需求。
公司高度重视核心人才的培养及激励政策的制定,公司于2022年开展了面向核心管理人员及技术(业务)骨干的股权激励方案,涉及股权激励的员工数量占公司当期员工总数的18%,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多维度的激励措施,保障激励政策的持续性、长期性和有效性,实现公司与员工的共赢共享。作为一家以创新驱动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已拥有由数十名气象学、大气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硕士、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通过成熟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机制,核心研发团队长期保持高度稳定,并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公司培养并打造了既精通专业技术又具备新能源信息化行业经验的复合型研发团队,人才梯队建设完整,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共计212人,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约35%。
公司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形成了行业领先的新能源信息化技术创新研发能力,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与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新能源电站智能运营、电网新能源管理、新能源电力交易策略及储能能量管理等相关的核心技术与算法,帮助客户实现新能源发电功率的精确预测、发电功率的高效调控、电站的智能运营、新能源电力的高效调度管理、电力交易的核心策略及储能高效经济调控等关键诉求,在此基础上,公司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行业前沿技术,创新尝试使用新兴技术增强公司产品服务能力,努力实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升级。
在软件开发领域,公司系国家重点软件企业、北京双软企业并具备最高级别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5认证,表明公司已具备了持续研发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软件的技术能力。公司十余年来始终专注于新能源信息化管理领域,通过不断地自主创新和持续地研发投入,在气象、算法和软件开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发成果及核心技术,形成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体系。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共取得发明专利75项,软件著作权101项。在此基础上,公司每年持续投入技术研发,通过技术创新维持和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0.72%。
在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提升且气象条件“异常化”的大背景下,为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各区域电网基于“两个细则”等行业规范考核日益趋严、升级改造要求频发,产品的后续服务及运维能力是广大新能源电站客户选择供应商的一项重要考察指标。
公司作为专业化新能源信息化服务厂商,是行业内较早建立完善售后运维体系的企业。新能源电站的建设地点一般为光照强度较高、风力较大等拥有极端气候资源的区域,集中式光伏电站还需要大片的建设土地,因此新能源电站的建设地点一般远离人口密集地区,这给电站的运维服务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公司拥有覆盖范围广泛、响应及时的运维服务体系,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技术服务队伍超过百人,并开通7*24小时的400客户服务热线,可在产品出现故障或是客户有升级改造需求时及时到达现场响应客户需求,避免电站停运等损失,帮助客户最大化实现新能源电站的持续高效运营。
公司在新能源产业中深耕多年,凭借产品、技术及服务优势树立了良好的用户口碑,与新能源产业的各主要市场主体均建立了良好且稳定的合作关系,客户粘性较高。公司服务的客户几乎已经覆盖新能源电力产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五大六小发电集团,协合新能源、中国节能、隆基绿能601012)、晶科电力等主流新能源集团,四方电气、长园深瑞、许继集团、明阳智能601615)、三一重能等主流电力新能源设备厂商以及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大型新能源工程承包商等等。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均具有丰富的新能源行业从业经验,对新能源产业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公司是行业内较早从事新能源信息化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的企业之一,截至目前已有十余年新能源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经历,并累计服务近三千六百家新能源行业客户,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能够精准地把握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洞悉客户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公司在功率预测领域深耕十余年,在服务大量新能源行业客户的过程中,不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算法模型的优化和升级,突破了新能源电站功率预测中特殊地形、特殊气象条件、设备状态难以识别等难点,可以实现产品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高精度预测,从而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功率预测服务并更好地响应客户的需求。
数字化改革与能源领域的深度结合,为绿色低碳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公司基于能源数据技术的多年应用服务经验和深刻的行业理解,在国家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方向下,深耕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战略布局,保持创新动力,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实现产品性能的提升和产品线的延伸。公司持续拓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深耕新能源后服务应用市场,在新能源电力交易、辅助服务市场、虚拟电厂、储能、微电网等新业务新领域充分发力,助力能源转型,实现源网荷储融合互动应用,以能源数字化技术实现对清洁能源的高效、智能化管理。
公司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跨专业垂直领域技术变革,汇聚气象大模型、短临时空融合预测等垂类人工智能丰硕发展成果,基于公司多年来新能源结合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积淀,打造公司自主可控、行业领先的气象大模型等自主垂类技术和产品,快速、高效生成公司独有、精准、丰富的新能源气象要素预测,进而拓展升华公司现有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年度经营计划,上下齐心,坚定贯彻执行董事会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继续坚持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不断提升以功率预测产品为核心的主营业务产品能力及服务水平,稳固领先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为更好的提供服务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公司在综合能源服务应用技术上持续开拓,以数据技术实现不同维度的新能源规划应用与管理,开发电力交易,虚拟电厂、储能等交互性的应用系统或平台,力争达到多种能源高效互补,协同发展的目标。
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功率预测业务在存量客户服务费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受益于2023年新能源光伏组件价格明显下降、风电机组大型化、整机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下游新能源新增并网装机规模较2022年呈现快速增长。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机会,进一步拓展了新增用户,报告期内净新增电站用户数量达632家,公司服务电站数量持续保持增长(见),已由2022年底的2,958家增至2023年底的3,590家。公司服务电站规模的增长使得功率预测服务累积效应逐渐凸显,具有高毛利水平的功率预测服务费收入规模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保持在气象技术研究、业务系统开发及网络、硬件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在全方位确保各业务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基础上,完善新能源电站气象预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公司通过采购多种优质气象观测资料、优质气象预报场等数据作为公司高精度气象预测技术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公司持续扩大高级气象和算法研发人员队伍对高精度气象智能预测平台进行优化并通过多元化的气象预测模式持续提升公司功率预测精度和预测时长、优化核心算法。
随着新能源预测考核力度增加,新能源电站功率预测系统精度及服务的及时性等因素会极大影响电站的收益,因此为找到最优质的预测服务厂家,部分电站甚至集团公司会引入多个预测厂家对同一项目进行预测,通过对比各功率服务厂商的预测精度选择最优的预测厂家提供服务。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加集团公司和电站发起的对比并主动向市场用户推送公司的功率预测产品试用服务,力争充分发挥公司精度及服务优势获得项目替换,从而持续提升公司服务电站规模。
报告期内,公司还积极参与电网公司组织的功率预测精度比拼。2023年上半年,公司参与南方电网公司组织的国内首个“新能源功率预测价值生态圈培育计划”,即南方电网区域的实景新能源预测精度竞赛,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省网级多场站功率预测精度竞赛下的运维服务系统及运维模式;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此竞赛中的综合评分连续6个月保持首位。2023年下半年,公司参与国家电网公司湖南电力调控中心组织的“2023年新能源功率预测性能比武工作”,通过对湖南地区不同新能源场站的气候和地形条件进行分析后建立高精度预测模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此竞赛活动中的综合排名居首位。上述成绩的取得充分显示出公司在功率预测领域内的技术优势和运维能力,也为公司后续参与各省电力公司或集团公司组织的功率预测精度竞赛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异常天气现象频发,致使新能源电站面临大面积脱网或发电容量急剧降低的情况,这给电网安全调度管理造成严重影响,2022年初,四川、湖南、甘肃、宁夏、山西等省份电网调度部门陆续发布了大风、寒潮、降雪、沙尘等异常气象条件下提升功率预测准确率的要求。2023年初,西北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极端天气下新能源预测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新能源电站需具备异常气象预报和基于异常气象条件优化功率预测结果的能力,西北五省区由此陆续开启了关于极端天气预报和预测结果优化上报等改造升级工作。2023年下半年冀北电网、华北电网等调度部门也在10月初异常天气多发时段前陆续发布要求新能源电站应对异常天气预测预报的功能要求。报告期内,基于各省电网陆续对预测标准及规范要求进行的更新情况,公司功率预测系统对气象预警功能、预测数据展示、数据上报等方面进行持续优化迭代,并完成多个省区部分风光电站的异常气象预报预警功能改造升级工作。此外,通过研究更长周期的数值天气预报,延长功率预测时长,研发中长期发电量预测功能,以及基于单点偏差最小化的功率预测算法等多个维度优化功率预测产品功能。
集中功率预测产品方面,伴随新能源装机量的持续提升及天气异常化等因素影响,各区域电网对功率预测考核日益严重,加之各省份陆续开展新能源参与电力交易的市场化改革,为保证发电收益的有效提升,各发电集团对于功率预测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集团侧对于掌握下属所有新能源场站发电能力的需求较为迫切。报告期内公司针对集中功率预测市场的更新需求,对产品进行整体优化并推出迭代版本。
区域功率预测产品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电网端区域功率预测与服务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团队建设,一方面加大电网主站功率预测与服务产品的人员投入,扩大电网主站功率预测算法、精度运维服务团队,初步建成了响应迅速、服务优质的电网主站功率预测精度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推动电网主站功率预测产品平台的设计和研发,完成电网产品新平台搭建,稳步推动电网主站功率预测与服务产品的升级和优化,大力提升团队综合效能。
公司依据各地电网的管理规范要求对存量新能源电站客户所使用的产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报告期内,公司紧跟各地电网政策要求,完成了多项升级改造工程,同时根据电网最新的管理规范动态,不断优化各类产品功能,快速适配最新管理及考核规范要求。报告期内,公司就西北、华中等多个区域更新后的“两个细则”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基于此对软件端进行了预测精度统计分析功能、界面展示曲线报表功能等方面的全面升级。同时,结合西北、东北、湖北、江苏等多个省区对超短期、短期预测上报时效性要求,在保证不影响功率预测精度的前提下,提升超短期算法和短期算法时效以及预测结果处理上报等功能时效。此外,根据山东、河南、湖南等省份对于基础数据质量考核的要求,制定了数据治理改造方案。上述升级改造工作均取得了取得良好成果,获得客户的广泛认可。
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收入26,781.67万元,较上年增长3.15%。其中,功率预测服务费收入16,026.19万元,较上年增长18.75%;功率预测设备收入6,404.38万元,较上年增长0.67%;功率预测升级改造4,351.1万元,较上年下降28.74%。此外,公司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毛利率69.48%,较上年增长1.99%。
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消纳对电力系统稳定性提出严苛挑战,为确保电力系统平稳运行并提升场站经济性,公司增强了控制类业务新领域布局,研发并持续完善具备集一次调频、惯量响应及快速调压功能于一体的“新能源主动支撑装置”产品。该产品通过实时监测并网点电压、频率及频率变化率,越限后主动调节功率出力支撑电网频率及电压稳定。同时该产品已全面支持国产化软件、硬件的安装部署和管理,产品性能经测试表现出较强稳定性,报告期内该产品已通过山东、浙江等省份电科院测试并在多个新能源场站及独立储能电站实施应用。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应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分布式并网融合终端产品”在功能上完成了AVC(自动电压控制)的功能开发,升级后该产品新增恒无功功率、恒功率因数、下垂控制等多种模式,进一步完善产品功能和适用性。同时该产品已通过山东电科院功能测试,强化产品市场竞争力。销售区域方面,报告期内已逐步拓展至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广东、河北、湖北、江西、宁夏等省份。保障分布式光伏按照当地电力调度机构指令有序上网消纳,促进电压等级达到10KV及以上分布式光伏的全面可监、可测、可控。
报告期内,公司控制类产品在风光储协同控制领域持续突破,从控制策略和通信规约层面全面兼容风储、光储及独立储能电站的功率控制功能,从而提高场站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公司持续紧密跟踪各省电网政策的规范变化动态,完成了基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江苏、上海等省份电网新规要求下的场站升级改造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并网智能控制产品收入9,682.82万元,较上年增长75.81%。其中,升级改造1,054.87万元,较上年增长204.55%。
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持续提升,尤其是分布式的高速增长,有源配电网的深入发展,电网公司对新能源的管控将持续加强。报告期内,公司电网事业部针对新能源预测与管理产品进行了细化提升,新增全口径全社会面精细化功率预测、并深化了对供需平衡的辅助指导;公司对分布式光伏预测和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和迭代,提升不同级别行政单位管理能力和预测能力;公司对多元协同管控系统进行迭代,加大分布式新能源的“四可”能力,并实现对有源配电网电能质量评估,通过监测分析和聚类可控资源的多元协同,提升电网平衡能力。
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加剧,在2023年出现持续极端强对流天气,各省市用电负荷攀升,但新能源在极端对流天气下供电精准度低,需要保障高比例新能源供给的可靠性,平衡大负荷冲击,需要新能源功率预测在极端强对流天气时刻更高预测精度的支撑。公司在电网新能源功率预测方向进行持续迭代,实现全域全口径预测,且对不同场景精细化细分预测,提升预测精准度,保障高峰时候的供电准确性,为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贡献力量;在极端天气预测方向进行算法和功能迭代,实现寒潮、覆冰、大风等极端天气的高精度预测与预警,并且设计专家会商决策、智能优化评估功能,在午高峰、晚高峰、极端天气时段提升功率预测精度。此外,公司新增新能源功率预测会商决策、气象联合演变展示分析、功率预测优化评估、分布式光伏聚合预测等子产品,加强新能源数智化方向新技术应用,协助电力系统提升新能源精细化管控能力和预测消纳能力,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四)创新类产品线)持续跟进各省电改进程,丰富电力交易产品功能和适用性,进一步顺应市场需求
1)服务省份范围方面:公司持续跟踪各省电力交易政策更新情况,报告期内随着山西省和广东省的电力现货市场转为正式运行。至此,公司电力交易相关产品已完成在山西、甘肃、山东、蒙西和广东五个省份的布局并在上述省份均已陆续应用于部分电力交易客户。此外,报告期内随着江西、河北南网、湖北等多省陆续开展了长周期结算试运行工作,公司同步研发了应用于上述省份电力交易的相关产品并邀约新能源电站客户进行试用。除此之外,随着安徽、辽宁、宁夏、陕西等省份也进入现货模拟运行结算,公司也着手开展上述省份的产品研发工作。
2)用户拓展方面:公司在持续打磨发电侧(发电集团、新能源场站等市场主体)电力交易产品并积极拓展用户的同时,也关注到用户侧(售电公司、大型工业用户等市场主体)在电力交易产品方面的需求变化,针对相关需求就用户侧客户参与电力交易解决方案进行了相应的产品预研并尝试拓展至山西、山东、甘肃等省份的用户侧客户。
3)产品迭代方面:在产品开发阶段,随着我国电力交易第一、第二批试点省份和非试点省份现货市场建设的持续推进,公司针对电力交易系统内的基础功能进行了标准化设计,以确保为未来快速跟进更多省份的产品扩展需求。在极端天气方面,为有效降低新能源场站客户、传统能源公司、售电公司、电力交易行业友商参与电力交易的市场风险,公司设计、研发并在交易系统内新增基于单场站的区域级极端天气预警功能模块,以规避交易中面临极端天气条件下所带来的风险。在现货交易方面,公司研发并上线以价差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现货电价差预测功能,为现货交易精准申报提供高精度的预测数据。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电力交易服务主体向用户侧客户拓展,公司正在探索并持续完善服务于售电公司和大型工商业客户的定制化交易辅助决策信息化系统。
未来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市场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公司电力交易相关产品及功能将进行持续的升级和完善。
随着储能盈利政策的逐步清晰化,储能市场已经迎来更加多元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持续研究山东、山西等全国近十个省份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政策,并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结合储能自身的充放电特性,探索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交易策略、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策略。另外,公司的储能智慧能量管理系统已实现并逐步优化与功率预测、功率控制系统(AGC/AVC)、一次调频、快速调压等系统的链接,以实现多系统协调管控,实现储能价值的提升。针对各省加大对大容量独立储能电站的投建力度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市场趋势,公司的储能能量管理系统(EMS)进行平台全面升级后,能够支撑吉瓦级储能电站、百万点以上的数据接入,并可实现平台与应用、子系统间完全解耦,实时库服务数据上限可通过增加服务器完成扩容,采用时序数据库存储历史数据。报告期内公司共完成6个百兆瓦时以上储能项目的调试及并网运行。
此外,报告期内多省调整峰谷电价,部分省份峰谷价差波动增大,加之电力现货市场及辅助服务政策的持续完善,工商业储能盈利空间随之增加,公司针对实际业务场景开发了工商业储能智慧解决方案“储能云管家”来贴合工商业储能用户的实际需求,开展储能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服务,为电站提供运营效益指导,运维管理、安全管理等便利的一站式综合业务平台,可实现储能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智能监控的工作模式。
虚拟电厂运营业务方面,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国能日新智慧能源作为公司参与虚拟电厂运营业务的市场主体,负责全国各地政策与虚拟电厂商业模式的探索、梳理,为客户提供虚拟电厂建设、资源评估、虚拟电厂运营等参与电力市场的一站式服务,辅助客户开展虚拟电厂业务,创造增值收益。报告期内,在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资质申请方面,国能日新智慧能源已获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浙江、江苏、华北省份电网的聚合商准入资格,湖北、山东等省份目前也处于调试、测试阶段,此外该子公司也正在全国其他区域开展辅助服务聚合商资格申请工作。随着虚拟电厂相关政策在各省份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型高耗能企业正积极参与虚拟电厂调峰辅助服务业务进行节能降耗,国能日新智慧能源正在持续拓展并签约优质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目前签约的可控负荷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工业负荷(如水泥、化工、钢铁、煤矿等)、电采暖、中央空调、电动汽车充电桩等。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日新鸿晟及其下属各项目公司作为拓展工商业储能、分布式光伏等资源类型的投建运营或代运营业务的市场主体。工商业储能项目投建运营方面主要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省份开展业务拓展,截至报告期末,已陆续有项目在浙江、江苏等地开工建设或并网运营。分布式光伏项目投建运营方面主要在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广西、辽宁等省份开展业务拓展,截至报告期末,已陆续有项目在江苏、浙江、辽宁等地开工建设或并网运营。
公司于2023年5月在“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首次发布新产品“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主要面向智慧工业园区、零碳园区、海外工商业及户储场景下的综合解决方案。公司针对海外工商业或微网场景,主要为中小型设备厂家、集成厂家提供微网、储能等工商业经济调度策略,从而保障最终用户的用电稳定,合理安排负荷电能,帮助用户实现节能降费。公司在报告期主要完成尼日利亚、南非等非洲区域的“离并网切换型微电网系统”和欧洲区域的“分时电价微电网系统”等多个微电网项目的落地并实现平稳运行,在实现提高可靠性供电的基础上实现“节能降费”目标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在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公司始终围绕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战略目标进行投资布局,逐步实现将新能源电力管理从电源端业务(发电侧)向负荷端业务(用户侧)的拓展。
对外投资方面,公司基于“合纵连横”的战略布局,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合理的价值投资。一方面,通过主业协同和资源互补,进一步扩大公司功率预测、并网控制、电力交易、储能能量管理等产品的销售规模,巩固公司护城河业务;另一方面通过与上下游产业资源的合作,共同开拓潜在的商业模式与市场空间,探索新的业务运营模式和盈利增长点。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对外投资“杭州微慕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泰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海南智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嘉能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北京老虎碳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就对外投资战略进行持续落地。
与此同时,公司还通过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加速上述核心战略的落地。报告期内,公司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包括:“国能日新(天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日新鸿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日新鸿晟智慧能源(上海)有限公司”。
公司以“让更多人用上高效、低价的清洁能源”为企业使命,秉承“诚信经营、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跟随我国“双碳”政策历史性机遇的指引,在充分发挥以功率预测、并网控制等传统业务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实现产品性能的提升和产品线的延展,将新能源电力的管理从电力生产和电力消纳环节拓展到电力传输和电力消费环节,深化打造完整的新能源电力管理“源网荷储”全链条信息化产品体系。
国能日新将通过持续提升服务客户数量、产品创新及“合纵连横”战略,有效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首先,公司将积极发挥源端服务优势,通过极具性价比的产品及服务确保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其次,通过加强创新为新能源客户提供围绕解决其“调峰”、“调频”等核心诉求的多元化产品及服务;第三,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的合理投资布局,与合作伙伴共同开拓潜在商业模式与市场空间,通过各方资源优势互补,巩固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公司主业护城河。
公司将通过持续的资源投入,打造卓越团队,优化服务体系,提升研发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提升公司软实力,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力争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最终实现“成为清洁能源管理专家”的远景目标。
1、把握新能源行业发展机遇,持续提升公司传统业务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业务、并网控制的市场占有率。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业务方面,通过更准确、更精细的功率预测技术、及时周到的客户服务和高效的产品迭代,提高市场占有率,覆盖更多的电源端(发电侧)客户。并网控制产品方面,除了传统AGC、AVC产品的功能优化工作外,针对新能源主动支撑装置和分布式并网融合终端产品,公司后续将跟进各地电网管理规范更新情况,持续研发完善、升级产品控制策略,加大市场推广工作。
2、充分发挥公司核心竞争力,推进电源端产品化的纵深布局,打造公司第二成长曲线。公司依托在新能源电源端(发电侧)十余年的研发服务优势并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兴技术,通过技术、产品的持续创新实现产品综合性能的提升和产品线的不断延伸。具体而言:在电力交易应用方面,公司产品及服务已在山东、山西、甘肃、广东等省份实现创新性应用,未来公司将根据各省电力交易政策更新情况持续进行产品迭代,并向售电公司、虚拟电厂、储能电站等市场主体进行持续推广;在储能应用方面,公司研发的储能能量管理相关产品并已全面适配发电侧、电网侧和用电侧三大应用场景,未来将在推广销售的同时,针对底层平台、策略算法、安全防护、智慧运营方面进行持续升级完善。
3、深入打造新能源电力管理“源网荷储”一体化服务体系,在深耕电源端产品的同时,加强公司在电网端、负荷端的产品及服务研发。随着我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公司将继续增强适用于电网侧的新能源精细化管理、预测分析、承载力评估、分析消纳等方向的深度创新,提升电网侧现有的功率预测、分析评估、承载力等产品的领先性和创新性,持续开展新能源能量管理精准性评估和评价、新能源生产辅助决策、机组发电特性深度分析等方向的研究和设计,以增强新能源消纳的可靠性。在负荷端,公司将根据政策更新情况持续完善虚拟电厂产品参与电力交易及调节控制功能的迭代研发,并布局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工商业储能/分布式光伏投建运营业务和微电网业务。微电网业务方面,公司研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系统对微电网区域内的资源进行主动管理,通过引入分布式电源及其他可控资源,加以灵活有效的协调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现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高度兼容。虚拟电厂运营业务方面,公司子公司江苏智慧能源将持续推进全国各区域的辅助服务聚合商资格申请,并签约优质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工商业储能/分布式光伏投建运营业务方面,公司子公司日新鸿晟将在持续跟进各省份政策变化情况,并甄选优质工商业用户、设备供应商等基础上审慎参与相关项目的投建、投资及运营。
4、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打造“新能源数智一体化研发平台”,搭建完善的一站式新能源大数据平台、智能模型平台和研发工具平台,提高公司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模型在深度学习方向与新能源业务场景的融合。公司未来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并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在气象算法、功率算法、控制算法等业务环节中的应用,提升研发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同时,优化产品预测精度,持续完善研发中心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及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知识产权整体规划并积极开展与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此外,公司将依托于研发平台,在持续提升现有产品性能,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基础上,研发适应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与新产品。
5、坚定执行营销战略,持续完善营销团队建设。在保持功率预测、并网控制等传统业务用户数逐年增长,市占率稳定提升的同时,积极开拓电力交易、储能、虚拟电厂、微电网等新业务的销售和市场推广工作。销售策略方面,通过功率预测、并网控制、电力交易、储能、微电网等多个产品协同销售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将技术推广、应用与销售相结合,确保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完善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公司将进一步强化营销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对销售队伍的培训,持续提升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
6、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建立人才竞争优势。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良好的人才储备及人才梯队建设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契合业务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全方位开展各层次人才的选育用留计划。同时,开拓各种渠道招募高端人才、完善晋升与奖励薪酬机制、不断推动各层次人才成长,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分层次展开对管理、技术、销售等多方面培训,全方位措施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强化人员效率。强化团队意识,培育具有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的高绩效人才团队。
7、通过对外投资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合理布局。在对外投资方面,公司将持续执行“合纵连横”的战略布局,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合理的价值投资。一方面,通过主业协同和资源互补,进一步扩大公司功率预测、并网控制、电力交易等产品的销售规模,巩固公司护城河业务;另一方面通过与新能源EPC、储能等上下游产业资源方的合作,共同开拓潜在的商业模式与市场空间,探索新的业务运营模式并逐步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
公司所处的新能源行业较容易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虽然随着我国“双碳”战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新能源电力市场未来仍具备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减少对新能源进行政策上的支持或各省电力市场化政策进程不及预期,将会影响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规模或市场需求,进而使得行业整体市场增长放缓,则有可能对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建立健全快速的市场政策分析与监测机制,有效捕捉政策动态,紧密追踪各省新能源市场政策更新情况,及时分析市场需求变化,同时重视行业交流,定期将整理的国家政策、行业动态、市场信息向公司管理层进行提示,以帮助公司及时准确地了解到行业最新动态及市场需求变化情况,从而做出精准的经营决策。
公司所处的新能源信息化领域内虽然专业化企业数量较少,但是其中却有在新能源行业或是电力行业具备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尽管公司主营产品所属领域均不是上述大型企业集团的业务重点,但是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或上述企业集团着重在发电功率预测等公司主营业务领域发力,则公司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所产生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与突破,充分发挥自身竞争力,持续保持创新发展动力,不断提高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公司将持续扩大核心产品的应用领域,挖掘客户需求,拓展综合能源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稳固公司在新能源信息化行业的领先地位。
公司凭借服务客户数量的持续积累,业务规模逐年增长,应收账款余额亦随之提升。虽然公司一贯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并制定了严格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但是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余额将相应增长,较大金额的应收账款将对公司的速度产生影响,给公司的营运资金带来一定压力。未来,如果客户的资信状况发生变化或收款措施不力,则公司将存在账款不能及时回收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余额在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中的占比为67%,是公司应收账款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体账龄结构较为合理;公司应收账款的客户主要为“五大六小”等大型发电集团下属企业及电网公司等新能源电力市场主体,该类型客户信用程度较高,资本实力强、信誉度高,历史上回款质量良好。公司本着谨慎性原则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信用管理措施,通过客户分级管理制度对回款进行有效规划及跟踪,从事前、事中、事后等多环节,全面加强应收账款的监控和管理,强化对客户信用的风险评估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跟踪及催收力度,从而降低坏账风险。
公司所处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具有技术更新迭代迅速的特点,对技术的先进性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基于下游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特点,如果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技术研发速度和产品技术含量不能持续优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或将削弱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为此公司需对相关技术研发领域进行持续投入,这将产生一定的成本和费用,如果相关业务短期之内不能为公司带来覆盖投入的收入增长,将对公司短期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对政策变化、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紧密跟踪,从而确保公司在战略方向、产品迭代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先发优势,同时,紧贴市场发展方向,深刻洞察客户需求变化情况,以持续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作为核心调整投入方向,降低由于创新型业务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投入风险。
公司作为以技术创新和数据运营服务为核心的轻资产型公司,高素质的人才是公司持续成长的动力源,人力资源相关费用是公司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人员劳动力成本持续提升,将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一定压力。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加强人员培养与培训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人员工作效率,公司将积极探索完善人才绩效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和完备的人才梯。半岛bd体育半岛bd体育半岛bd体育